·

毛主席新画像挂上天安门后,北京群众提意见:为何只画一只耳朵?

Published at 2024-08-21 13:33:51Viewed 117 times
Common article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1980年8月21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厅,邓小平接受了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专访。法拉奇有“国际政治采访之母”之称,她在采访政治人物时,总是喜欢提出刻薄、刁钻、尖锐的问题,而且不得到想要的答案誓不罢休。

这种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让很多政治人物吃了大亏。比如大家熟悉的美国著名政治人物基辛格,他就认为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最糟糕的经历。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与新闻媒体最具灾难性的对话。”

邓小平这次采访的安排很特殊,过去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中国记者可以摄像、录音,而且采访内容也可以见报,而法拉奇则要求独家报道。邓小平破例同意了,采访前中国记者拍摄几张照片后便退场了。

采访正式开始后,现场只有邓小平、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法拉奇和中国翻译员施燕华。简单寒暄后,一场紧张激烈的交锋开始了。双方一坐下,法拉奇第一个问题就火辣辣的,她问:“之前在北京到处都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像,今天我从饭店到这里只看到一幅,挂在天安门上。你们以后是否还会保留毛主席像?”

邓小平当即明白了法拉奇的企图,希望他能评价毛主席。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邓小平继续说:“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在国人脑海中,毛主席像已经是天安门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外地人只要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会拍下一张天安门照片,而照片中的毛主席像很醒目。然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像并没有一直挂在天安门上,直到1966年8月才常年挂着,之前则每逢重大节假日前后才挂上,时间最多是一个星期。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195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一幅崭新的毛主席像刚被挂上不久就被中央要求紧急撤下,这是为何?故事要从新中国成立说起,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当天参加开国大典军民人数达到30万人,他们惊喜地发现天安门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据资料,1949年2月庆祝北平和平解放时,天安门上首次挂上毛主席像。再后来为庆祝七七抗战12周年,毛主席像再次挂上天安门。

当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所有成员一致提议请人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像,在开国大典当天挂在天安门上,这是天安门毛主席像的第三个版本。之所以这样做,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给出了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悬挂毛主席像正是人们的愿望。”

开国大典结束不久,毛主席像被撤下。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这份文件在当时有着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

消息传回国内,北京十多万群众涌入天安门广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在记者报道的文章中,读者看到了庆祝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举着毛主席和斯大林的手绘像,这引起了一些人不满意。

照片中那幅斯大林像一身元帅服,而毛主席像身穿中山装,大家认为这与毛主席的身份不相匹配。群众的意见传到中央宣传部后,常务副部长胡乔木很重视群众的意见,他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大家认为五一劳动节要来了,应该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像挂在天安门上。

胡乔木的建议得到中央的采纳,而负责重新绘制毛主席像的任务交给了辛莽。辛莽,1916年出生于广东合浦县,19岁那年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延安当时是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心中的圣地,辛莽也渴望去延安。

1938年,辛莽偶然看到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刊登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招生广告后,历经艰辛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辛莽进入延安鲁艺学习,成为美术系第三期学员。

辛莽从延安鲁艺美术系毕业后,来到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任教。华北联合大学成立于1939年,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合并,加上又到华北开办,故名“华北联合大学”。

华北联合大学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严峻的战争环境,正如校歌唱的那样:“民族的儿女们,联合起来,到敌人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对于艰苦的教学环境,辛莽没有丝毫退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辛莽担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当辛莽接到绘制天安门毛主席像任务时,他深知这项任务背后的重要性。辛莽立即把毛主席所有公开照片找来,认真对比后挑选了一张毛主席的免冠、双眼微微朝上看的半侧面照片。

辛莽照片选定后,他认为这项任务自己一个人难以完成,加上缺乏绘制巨型人物肖像经验,便找来同事左辉、张松鹤协助。正式开始后,左辉、张松鹤具体负责绘制工作,辛莽把握大方向。

整个绘制工作非常顺利,可毛主席像挂在天安门却出现了一个意外。前面提到,1966年前天安门上毛主席像只会在重大节假日才会挂上。这一次也不例外,当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辛莽主持绘制的毛主席像挂上了天安门。

五一当天,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天安门前则经过群众方阵。几乎在庆祝活动结束后,人民群众表达了不满,尤其是天天经过天安门前的北京市民意见很大,要求撤下。有人说:“这幅毛主席像是侧面照,目光向上,这与伟大领袖的形象不相吻合,而且为何只画了一只耳朵?”

人民群众的意见很快被相关部门上报,中央则立即要求撤下这幅毛主席像,同时决定在当年国庆节前夕重新绘制一幅,还是由辛莽来负责,萨空了负责协调此事。

毛主席曾说:“我不喜欢这些一本正经的照片,如果天安门城楼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样的照片自然。”陈正青深知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意义。

陈正青晚年回忆时说:“到这个任务后,我开始翻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毛主席照片,经过多次比较,我选中了毛主席在1950年9月与部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上,毛主席是半侧面,后面幕布的影调也比较深。我把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像从第三枚纽扣以上裁下,经过两天的加工修整,制作出了第一张半侧面毛泽东标准像。画面中的毛主席面目端庄,和蔼可亲,真实展现了领袖风采。”

这张照片曾深受毛主席的喜欢,他请秘书印刷了很多张,作为礼品送给国外来宾以及亲朋好友。有了之前的经验,辛莽这一次更为慎重,这幅毛主席像于当年国庆节前夕挂在天安门上。

辛莽在创作这幅毛主席像特别注重毛主席眼神的表现。这幅毛主席像挂上天安门后,人民群众颇为满意,结果一直使用到1952年五一劳动节。

从1952年开始,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天安门毛主席像绘制工作。1966年8月,中央决定天安门毛主席像常年挂。考虑到当时颜料有褪色现象,中央还要求每年国庆节前夕更换一幅新的毛主席像。

这是天安门毛主席像的第八个版本,谁来负责绘制呢?这项任务最终落到了王国栋的肩上。王国栋,1931年出生于北京,家族一直经营着北京中华老字号砂锅居饭庄。新中国成立后,王国栋把自己名下17套房子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上。

当接手绘制天安门毛主席像任务时,王国栋已经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的一名著名画师。当时除了绘制天安门毛主席像外,一些重大节日也需要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像,中央成立了领袖肖像组,还在天安门后侧专门搭建了一个画室。

为了保证毛主席像的质量,从王国栋这里开始,全部都由他一人来负责绘制工作。王国栋以毛主席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毛主席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

王国栋认为:“绘制领袖像是塑造国家形象系列工程中的核心任务,并且成为一种仪式,手绘的仪式感是别的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画过程代表着对领袖的敬仰和纪念,既不能堆积颜色,也不能玩色彩学。”

自从天安门挂毛主席像开始,其尺寸(包括相框)一直都没有变过,高6米、宽4.6米,重达1.5吨。另外,这幅毛主席像中的嘴近100厘米、鼻高约85厘米、眼睛长约60厘米。

1975年,国家为满足天安门广场举行活动、国家标志性建筑、各类国事活动等对巨型领袖毛主席的需求,特招一批学员,邢秋成就是最后10名学员之一。跟绘制其他位置的毛主席像不同,绘制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不能有一点破损,所以就在天安门后侧搭建了一个专门的画室。

起初因为条件实在有限,加上画像尺寸很大,就用铁皮搭建了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铁棚子。在这样简陋的画室里,每逢夏天如同呆在蒸笼里,可王国栋一画就是10年。

每当王国栋开始绘制时,都会把学员叫到画室,让他们仔细观看自己的每一次落笔。邢秋成回忆时说:“师傅每次绘制天安门主席像,经常要从6米多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查看绘画效果。绘制这张像很需要体力,一般要分成几个部分绘制,一个部分就要一气呵成,最后再做整体调整,绘制这张画像的时间一般要持续20多天。”

王国栋绘制这幅巨型毛主席像一般画三遍,第一遍是打一个底稿,确定整体轮廓和五官;第二遍动笔绘制形体和色彩的关系;第三遍进行更为细致的绘画,由于画幅较大,要分成几个部分绘制,而每一部分都要一气呵成。

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不管站在毛主席像前方哪个位置,总感觉毛主席的目光注视着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邢秋成认为这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天安门毛主席像是一幅巨型的平面画像,主席的眼神平视最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能绘出人物的准确神态,就会出现这种效果。

王国栋绘画基本功很好,可他在绘制这个版本的毛主席像时依旧遇到不少困难。这幅毛主席像巨大,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整块完整的画布,只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由于接缝不平整,很容易就看出是拼接的痕迹,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才解决这个问题。

1976年,王国栋的学生葛小光接过师傅的职责。从1977年开始,葛小光每年都要绘制一幅新的毛主席像,一直持续到现今。葛小光说:“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好。这不仅是一幅画作,这还代表着中国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情感。”

如今油画的颜料、画布质量都有很大改善,可每年国庆节前夕都会更换一幅,这已经是一个规定。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Get connected with us on social networks! Twitter

©2024 Guangzhou Sinephony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