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证:关于菲尔兹奖得主舒尔茨的这个非常特殊的说法,是否属实?

Published at 2024-12-28 10:21:25Viewed 12 times
Common article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知乎提问:这是我在一篇自媒体文章里看到的关于舒尔茨的学习、科研方式的说法:

令人非常吃惊的是,舒尔茨对代数几何产生兴趣竟然是因为看了怀尔斯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与常人不同的是,舒尔茨几乎不会花时间去学基础知识,比如线性代数,抽象代数这种,他都是直接去看一些论文,当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时,才会去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他还可以立即学会这些知识,例如他通过研究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学会了模形式和椭圆曲线的相关知识。

这个说法和我以前理解的学习、科研方式大相径庭,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来求证一下是否属实。谢谢!

我的回答(已删):你看到的这个中文翻译的采访非常有问题,严重歪曲了Peter Scholze的真实情况。首先这个采访原文的地址是The Oracle of Arithmetic | Quanta Magazine

原文中说到Peter Scholze中学的时候得知Wiles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因此去看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结果是understood nothing!

At 16, Scholze learned that a decade earlier Andrew Wiles had proved the famous 17th-century problem known as Fermat’s Last Theorem, which says that the equation xn+yn=zn has no nonzero whole-number solutions if n is greater than two. Scholze was eager to study the proof, but quickly discovered that despite the problem's simplicity, its solution uses some of the most cutting-edge mathematics around. "I understood nothing, but it was really fascinating," he said.

因此下面有人居然能说出Peter Scholze在16岁就把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基本搞明白??这难道不是在羞辱Peter Scholze吗?其次,采访中没有提到Peter Scholze没学过抽代,只是提到他没系统学过线性代数,注意是系统地学,不代表他真没学过。接着说他通过研究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学会了模形式和椭圆曲线。事实上,他是为了搞懂这个证明,而学习了模形式和椭圆曲线。

So Scholze worked backward, figuring out what he needed to learn to make sense of the proof. “To this day, that's to a large extent how I learn,” he said. “I never really learned the basic things like linear algebra, actually — I only assimilated it through learning some other stuff.”

As Scholze burrowed into the proof, he became captiv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objects involved — structures called modular forms and elliptic curves that mysteriously unify disparate areas of number theory, algebra, geometry and analysis. Reading about the kinds of objects involved was perhaps even more fascinating than the problem itself, he said.

实际上,模形式和椭圆曲线是在Wiles完成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前,就已经发展出来的理论。Wiles之所以打算去证明费马大定理也是因为有这些突破性的进展。我看过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实话实说,如果你是零基础的情况下,研究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根本不可能学会模形式和椭圆曲线。证明中Wiles应该是发展了模形式和椭圆曲线,他将模形式和椭圆曲线联系在了一起。据我所知,Peter Scholze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在Mathoverflow上回答了一个谱序列的问题,因此我推测他可能看费马大定理证明的时候,虽然是啥都看不懂,但是像modular forms和elliptic curves这些名词他肯定是认得的,只不过可能他当时只是懂点皮毛。其实即便你看不懂,但是这些名词都能给你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很多的motivation。

Peter Scholze再怎么厉害,他也是个人,过分地神化他,我觉得是对Scholze的羞辱。我十分认可Peter Scholze的这种学习方式,他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方式,说明了他有极高的数学成熟度和科研能力。我记得Matthew Morrow在一个祝贺Scholze拿fields奖的采访中,说到“He has a mathematical and professional maturity far beyond his year”。而想要驾驭这种方法,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说明Peter Scholze每学习一个知识都能深刻理解并掌握,采访中也说到他从不做笔记就能把东西记住。最后,我想说Peter Scholze学习数学就是那种纯粹为了理解数学而去学习的,因此他不按顺序学习很符合他的风格。Matthew Morrow说过“His goal really seems to be understand mathematics the best he can”,比起关注他的那些地方,还不如多学习一下他的这种精神来做数学。


原文发布于 2022-02-15 20:51,当时我应该读大二吧。

未来我也计划跟上前辈和朋友的脚步,清空知乎所有的数学内容。现在为了弦圈,我不得不在知乎上、在没流量的情况下疯狂发内容。或许我压根不应该写这么多原创内容,直接把知乎搬空或许更实际一点。

原文评论区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弦圈编辑器功能介绍及使用技巧

一般编辑器分为Markdown编辑器和富文本编辑器两种,而弦圈目前所用编辑器为富文本编辑器,暂不支持Markdown编辑器。个人认为富文本编辑器对新手更为友好。富文本编辑器用法跟Word大致相同,基本功能不再赘述。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下弦圈编写文本所用编辑器的一些特殊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插入词条、添加参考文献、引用文献。插入词条插入词条指的是在文本中插入一条圈子百科中词条的链接。主要用于文本中一些难懂且解释需要篇幅的术语。在编辑器中直接点击下图按钮即可进行输入。点击后会弹出对话框,根据提示把带星号的项填好,点击下面的“插入”按钮即可。插入词条后,编辑器中结果如下:发布文章后的效果如下,点击该链接会弹出该术语在圈子百科中的相应解释,非常方便查找相关术语的意思,不用多个页面互相切换:令$(\Gamma,+,\leq)$为一个有序阿贝尔群。添加参考文献添加参考文献指的是在文章的中插入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该功能用于帮助用户生成美化过的、条理性强的、符合论文格式要求的参考文献。在编辑器中直接点击下图按钮即可进行输入。点击后会弹出输入框如下图,根据提示将带星号的项填好,然后点击下方蓝色“确定”按钮 ...

说过多少遍不要All in AI!初创公司没有一个产生现金流的业务就搞AI无异于在裸泳

这段时间是AI大火的时期,企业之间大模型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初创公司也相继涌入了AI大模型赛道。不少人争相加入AI赛道的原因,是相信,这将会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或者说这相当于上次的互联网革命。这里我并不否认这种观点,而是想指出,现在没人真的能确定这场AI大热是否真的能产生堪比工业革命的收益。如果商业化落地成功,且能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利润,才能说这或许是一场工业革命。而且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确定这是次巨大的机缘,那为什么要公之于众呢?不仅公之于众还要大肆宣扬,生怕有人不知道,这正常吗?是不是跟股市一样,大喊着“牛市”了,要涨了,然后一堆韭菜入局。目前来看,AI的局势还处在混沌摸索之中,绝大多数人的钱注定会打水漂,已经有大量的AI公司倒下了。讽刺的是,有些通过AI热赚到钱的,反而是卖课割韭菜的。然后关于目前的行情,从明星AI创业公司的动向,也能看出一二,不少明星创业公司选择卖身,或者创始团队分崩离析,还有创始人流下烂摊子直接跑路的。就连最大的OpenAI如今创始人团队都走光了。连明星创业公司都如此,如果你这时候选择All in AI,你想想那失败的风险有多大,就跟 ...

愚者趋乐,智者避苦——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的个人哲学思想融合了东方佛教和欧洲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哲学主要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表达,这本书于叔本华年轻时出版,但当时的读者反应相当冷淡;直到晚年,叔本华写了《附录与补遗》作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和说明。由于内容更加精简浅近,很快的引起热烈回响,也令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重新受到世人重视。叔本华谈论的人生智慧,是探讨如何尽量幸福快乐地生活的一门艺术。虽然在他的主要著作中,他大致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人类期望追求稳固持久的快乐,是一种妄想。这是因为人本质上是受意志不断的驱使,而意志始终处于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所以使得人总是在渴求和无聊之间摆荡,难以得到安宁。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反之亦然。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不过在《人生智慧箴言》里,他还是试图思考:若要尽量幸福快乐生活,该怎么做最靠谱?叔本华的分析,从跟人有关的三个层次开始。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之形象一个人 ...

丘成桐:如果我说复几何“无用”,你会不会很失望?

“如果我说复几何暂时还没有跟大数据、人工智能有密切关系,你会不会很失望?”这个是《中国科学报》记者在7月23日举行的复几何与多复变国际会议上,向数学家丘成桐询问类似复几何这这种基础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时,这位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如此直接了当的回答。他说很多领导在听数学家的汇报时,就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这个研究有什么实际应用?对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有没有好处?”如果科学家的回答是“没有”,领导就会感到很失望,可能就不再支持该项研究了。“应用研究在中国的项目申请上始终占优势,跟这个原因有关。”丘成桐直言。而实际上,这种看似暂时没有什么应用背景的基础学术研究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从前不久的“中兴事件”就可见一斑。“中兴事件”涉及的“芯片”问题,表面看是应用的问题,但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中国在的基础理论的薄弱,也是长期立项重应用轻基础的结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模仿别人,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卡了你的脖子’。”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刘克峰坦言,中国过度关注应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却比 ...

Get connected with us on social networks! Twitter

©2024 Guangzhou Sinephony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